讲座纪要 | 从中国近代海关《机制产品通令》看关税对国内市场流通的影响
2025年3月28日下午,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南强学术讲座”第1333期在南光楼202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从中国近代海关〈机制产品通令〉看关税对国内市场流通的影响》,特邀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滨下武志教授主讲,999全讯白菜网戴一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滨下武志教授梳理了中国海关史研究的学术脉络,指出中国海关史研究正在经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转向。第一代研究聚焦贸易统计与制度框架,而当前兴起的第二代研究则转向更具私人性与微观视角的领域。滨下教授强调海关资料具有独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仅涉及贸易与人事管理,还涵盖气象观测、医疗报告、邮政网络乃至文学翻译等多样议题。而长期以来,海关资料多被视为理科资料,侧重贸易统计与财政数据,而文科资料如通令、医疗报告、通信记录等尚未充分发掘。基于此,当前海关研究呈现两种趋势:一是海关资料的总体化、系统化整理,二是个别研究、专门化的深化。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滨下武志教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1970年代他开始关注金融史、银行史与棉业史;1980年代转向海关史与侨批网络研究;1990年代,其视野进一步扩展至琉球《历代宝案》、朝贡贸易体系及海关财政研究;2000年后,他的研究转向海洋史与海关史,分析港口、灯塔等海洋基础设施;2010年以来,其研究拓展至海关医疗报告、气象水文档案及亚洲港口城市研究等领域。滨下武志教授详细列举了海关资料多样的种类:总税务司通令、定期贸易报告、专题调查报告、海关职员的文学创作与翻译作品等。这些资料不仅记录关税与贸易,更映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面相。

讲座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海关资料研究地方社会的动态关系。首先,滨下武志教授以19世纪后半叶的镇江与九江口岸为例,解析海关通行证、转口证如何成为重构内地市场网络的钥匙。通过GIS技术对货物流动的可视化分析,可清晰呈现14年间生产重心转移、商人活动轨迹及对外贸易格局的演变。机制棉纱和海关《机制产品通令》亦是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市场商品的流通的重要案例:滨下武志教授详细分析了进口棉纱与国产棉纱在关税政策下的竞争格局。数据显示,1870年代国产棉纱市场份额从5%显著提升至30%,这一变化与关税保护政策密切相关。此外,他通过“通行证”制度的研究,阐述了地方市场如何与通商口岸互动。湖北土布和广东蚕丝的地方市场数据表明,商人常通过非正式渠道规避关税,而海关报告中的调查记录则为研究这些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尤为突出,洋布与土布的差别税率不仅改变了消费习惯,还深刻影响了产业布局。关税政策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手工业造成冲击,形成了“土洋竞争”的复杂局面。


讲座尾声,滨下武志教授对未来的海关史研究进行了展望。滨下武志教授总结指出,海关史研究需结合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以应对海关资料的复杂性。当前学界对东亚海域的长时段研究已初步展开,但有关医疗报告、环境报告的专题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随着海关史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条件改善,这些资料将推动新研究的产生,进一步提升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水平。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海关史研究的资料方法论展开交流与讨论。滨下武志教授与现场师生就“亚洲海洋基础设施”的概念、东亚区域视角下的中国近代转型以及近代国际市场中白银的流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午五时三十分,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孔睿、张金瑜、林雨涵
图片:尤章恒
排版:何思齐
责编:赖欣
审核:水海刚